極低體重兒發生新生兒黴菌感染之危險因子、死亡率及其在18至22個月大時在神經學上發展的結果
醫學報告
背景
新生兒的黴菌感染與其實質的罹病率和死亡率有關;但至目前為止,屬於一個大規模的多醫學中心在神經學發展上之整體研究的追踪資料則尚未被報導過。
方法
此乃是由針對兒童健康和人類發展所贊助之新生兒研究網路的國際機構所搜集到的小於1000公克新生兒從1998年9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之資料來做分析。對所有矯正年齡為18至22個月大時仍存活的早產兒,完成了規劃統一的追踪分析,包括使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II 做評估。我們分析了造成新生兒黴菌感染的危險因子、對抗黴菌的藥物治療反應及黴菌感染和其造成之後的罹病情況與死亡的關係。
結果
這個大規模的研究探討了4579個嬰兒,其中百分之七(320個)的新生兒發生了黴菌感染。在這320個新生兒中,有307個新生兒從其血液中分離出念珠菌,有27個新生兒從其腦脊髓液中分離出念珠菌;但這27個有腦膜炎的新生兒中有13個的血液培養為陰性反應。另外使用多變數分析也發現3天大時的危險因子、出生體重、頭孢菌素、性別及無法由腸胃道餵食是與產生黴菌感染有關。在診斷之後,大多數的新生兒雖用了抗黴菌藥物的治療,但仍有多個培養呈陽性反應,且有百分之十的新生兒在血液中有黴菌存在的時間可持續超過14天。另外在極低體重兒中有黴菌感染的嬰兒約百分之七十三會造成死亡或在神經學發展上產生受損,並且其死亡與神經學發展上受損之比率於那些雖然已使用抗黴菌藥物的治療超過1天,但卻延遲拔除或更換中央靜脈導管之嬰兒,是比那些很快就拔除或更換中央靜脈導管的嬰兒還高很多。
結論
1.在約有一半的黴菌感染所造成的腦膜炎之嬰兒其血液培養是呈陰性反應。
2.持續性的黴菌感染是很常見的。
3.延遲中央靜脈導管的拔除與其死亡及神經學發展上受損之比率增加有關。
新生兒的黴菌感染與其實質的罹病率和死亡率有關;但至目前為止,屬於一個大規模的多醫學中心在神經學發展上之整體研究的追踪資料則尚未被報導過。
方法
此乃是由針對兒童健康和人類發展所贊助之新生兒研究網路的國際機構所搜集到的小於1000公克新生兒從1998年9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之資料來做分析。對所有矯正年齡為18至22個月大時仍存活的早產兒,完成了規劃統一的追踪分析,包括使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II 做評估。我們分析了造成新生兒黴菌感染的危險因子、對抗黴菌的藥物治療反應及黴菌感染和其造成之後的罹病情況與死亡的關係。
結果
這個大規模的研究探討了4579個嬰兒,其中百分之七(320個)的新生兒發生了黴菌感染。在這320個新生兒中,有307個新生兒從其血液中分離出念珠菌,有27個新生兒從其腦脊髓液中分離出念珠菌;但這27個有腦膜炎的新生兒中有13個的血液培養為陰性反應。另外使用多變數分析也發現3天大時的危險因子、出生體重、頭孢菌素、性別及無法由腸胃道餵食是與產生黴菌感染有關。在診斷之後,大多數的新生兒雖用了抗黴菌藥物的治療,但仍有多個培養呈陽性反應,且有百分之十的新生兒在血液中有黴菌存在的時間可持續超過14天。另外在極低體重兒中有黴菌感染的嬰兒約百分之七十三會造成死亡或在神經學發展上產生受損,並且其死亡與神經學發展上受損之比率於那些雖然已使用抗黴菌藥物的治療超過1天,但卻延遲拔除或更換中央靜脈導管之嬰兒,是比那些很快就拔除或更換中央靜脈導管的嬰兒還高很多。
結論
1.在約有一半的黴菌感染所造成的腦膜炎之嬰兒其血液培養是呈陰性反應。
2.持續性的黴菌感染是很常見的。
3.延遲中央靜脈導管的拔除與其死亡及神經學發展上受損之比率增加有關。
資料來源:
廖培汾 胡瑞銘 蘇本華 陳家玉
任職院所職稱: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科